若论朋友圈之广大,在宋代非苏东坡莫属。持佛家众生平等理念的苏东坡,交友不论尊卑贵贱,遍及社会各个阶层、行业。就如他自己说的,“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从现代的眼光来看,苏东坡可是统战达人,高官欧阳修、宗教界人士佛印、文学家黄庭坚、画家文与可、黎族同胞等都是他朋友。就连与他政见不合的王安石在其身陷乌台诗案,也急忙写信营救。可见苏东坡联谊交友的功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谊交友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统战工作的重要方式。作为在东坡故里眉山工作的统战干部,我们可以向老乡东坡先生学习,学习他的交友之法和处世之道。
与社会各阶层人士交友:勤于学习、兴趣广泛
苏东坡好读书,他在黄州期间所读史书有案可考者,有《战国策》、《史记》、《汉书》、《隋书》、《南史》等7种史书。除了爱好读史书外,他还经常读《易》、《论语》等经书,在研读这些经书时,他还勤于思考和乐于写作。无论在朝廷任职,还是在地方为官,甚至被贬流放,苏东坡始终笔耕不断,著书立说,一生写了200多万字的著述,涉及政治、军事、历史、文化、教育、艺术、宗教、人生、民俗等多个方面。许多诗篇脍炙人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一代词风。《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千百年来无人超越。他写的《赤壁赋》、《后赤壁赋》,有人说“赋到此翁无古人”。他的书法列宋代四大家之首。他不仅是北宋文坛的领袖,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全才。
事实证明人以群分,人才都是互相吸引的。正是因为他善于学习、才华横溢,他才能与三岁能诵《论语》、诸家诗,五岁能诵诗三千首,长而精通五经的佛印禅师论经讲道、谈禅说佛;才能与“一代宗师”文坛盟主欧阳修、“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等互为诗友、唱和切磋;才能与画家文与可、米芾等书画相往、互相欣赏。
与少数民族同胞交友:民族平等,和谐发展
魏晋以后,汉族人士或宦、或商、或迁,纷纷往南。海南岛作为黎汉等民族杂居之地,民族团结问题向来显得十分突出,它直接关系到这一地区的政局安危、经济兴衰,关系到国家和各民族的整体利益。
苏东坡早年就有比较进步的民族观点,他曾对王安石等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采取的不当措施及因此而出现的“结怨交蛮、兵连祸结”的局面表示不满。
他晚年被贬海南,在海南民族地区,入乡随俗,关注民生,与百姓打成一片,并身体力行,从各民族的利益出发,促进民族团结。苏轼对于海南岛的人民,特别是黎族同胞的态度是同情、尊重、热爱和友好的。他认为海南岛不但“风土极善”,而且“人情不恶”他提出:“咨尔汉黎,均是一民”,汉族和黎族是平等的思想。他劝导民族和睦相处、倡导改革落后习俗、传授治病秘方、鼓动发展生产、敷扬中原文化等方面。
他在《和陶拟古九首》中写到,一天在集市遇见一位体型枯槁,但精神却很饱满的黎族同胞。这位黎胞虽然“生不闻诗书”,却不为名利所拖累,品格高尚。苏轼虽与黎胞语言不通,但他还是通过看黎胞的手势比划,耐心地领会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次,黎胞深受感动,他觉得眼前的汉族老先生宽厚随和、和蔼可亲,于是将自己所织的吉贝布料赠送给苏轼以御风寒。穷苦黎胞的这一馈赠,既是对苏东坡品德的赞扬,又是表达了黎族同胞对苏东坡身体的关心,更是黎汉平等、关爱、互助、亲如一家的表现。
与群众交友:深入百姓,爱民如子
苏东坡倾情服务群众,爱民惠民忧民。他提出“民可近不可下”、“民可敬不可贱”的观点,并指出,如果失民就会失天下、失国家。苏东坡认为,要把国家天下的事主持好,首先要把民众的事情办好。苏东坡还提出了与民“同劳”“同乐”的思想,他在《既醉备五福论》中说:“君子之所以大过人者,非以其智能知之,强能行之也。以其功兴而民劳,与之同劳,功成而民乐,与之同乐,如是而已矣。”苏东坡的这段话,道出一个真理:如果领导者只在上面发号施令,不深入到群众之中,就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想办的事也办不成,而只要与民同劳同乐,就会上下同心。
事实的确如此,在京为官,苏轼便多次上书,直言新法扰民;外放为官,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兴修水利,引水入城,采药制药,赈饥救灾等等,这些贯穿了苏轼的一生。爱民者,民恒爱之。所以在他谪居黄州时,才有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大嗓门村妇帮苏家盖茅屋、种麦子,“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在他离开黄州时,才有士绅、乡亲、怀抱女婴的村妇等群众把他送到船上,依依惜别的动人场景。
作为统战干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习苏东坡勤于学习、乐于思考的良好习惯,积极拓宽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与群众打交道的时候,要勤于“走基层”,与民“同劳”、“同乐”,要善于与人民群众交朋友,急民之所盼,想民之所想,着力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在与统战对象接触时,要真诚坦荡、用心用情,尊重各民族的习俗,交真挚朋友,做好统战工作,广泛凝心聚力,画好最大同心圆。